【名稱】:大麥
【英文(wen)名】:Barley
【拼音】:Dà Mài
【別名】:麰、稞麥、麰麥、牟麥、飯麥、赤膊麥。
【藥材類(lei)別】:果(guo)實/種子類(lei)
【性味】:甘咸(xian),涼。
①《別(bie)錄(lu)》:味咸,微寒,**。
②《本草衍義(yi)》:性平,涼(liang)。
【歸經】:脾(pi);腎(shen)經。 《要藥分(fen)劑(ji)》:入脾(pi)、胃二經。
【入(ru)藥部分】:為禾本(ben)科植物大麥(mai)的穎果。
【產地和分(fen)布】:我國各(ge)地普遍栽培。
【形態特征】:
大麥(mai) 越年(nian)生草本。稈粗壯,光滑無毛,直立,高(gao)50-100cm。葉鞘松馳抱莖;兩側有較大的(de)(de)葉耳;葉舌膜質,長(chang)(chang)1-2mm;葉片扁平,長(chang)(chang)9-20cm,寬6-20mm。穗狀花序長(chang)(chang)3-8cm(芒除外(wai)),徑約(yue)1.5cm小穗稠密,每(mei)節著生3枚發育的(de)(de)小穗,小穗通常無柄,長(chang)(chang)1-1.5cm(除芒外(wai));穎線狀披針(zhen)形,微具短(duan)(duan)柔毛,先(xian)端延(yan)伸成8-14mm的(de)(de)芒;外(wai)稃(fu)(fu)背部無毛,有5脈,頂端延(yan)伸成芳,芒長(chang)(chang)8-15cm,邊棱具細刺,內稃(fu)(fu)與外(wai)稃(fu)(fu)等長(chang)(chang)。穎果腹面有縱溝或內陷,先(xian)端有短(duan)(duan)柔毛,成熟時(shi)與外(wai)稃(fu)(fu)粘著,不易分離,但某些栽培品種容(rong)易分離。花期3-4月,果期4-5月。
【用(yong)法用(yong)量(liang)】:內服:煎(jian)湯,30-60g;或研末,外(wai)用(yong):炒研調敷或煎(jian)水洗。
【注意事項】:
①朱(zhu)丹(dan)溪(xi):大麥安裝熟,人多炒食(shi),此物(wu)有火,能生熱病。引自(zi)《綱目》
②《本(ben)草經(jing)集注(zhu)》:蜜為之(zhi)使(shi)。
【大麥的功(gong)效(xiao)與作用】:健脾和(he)胃;寬腸;利(li)水(shui)。主腹脹;食滯泄瀉;小(xiao)便不利(li)。治食滯泄瀉,小(xiao)便淋痛,水(shui)腫,湯火傷。
①《別錄》:主(zhu)消渴(ke),除(chu)熱,益氣(qi),調中。
②《唐本草》:大麥(mai)面平胃,止(zhi)渴(ke),消食,療脹(zhang)。
③《崔(cui)禹錫食經》:主水痮。
④《本草(cao)拾遺(yi)》:調中止泄。
⑤《綱目》:寬(kuan)胸(xiong)下氣,涼(liang)血,消積,進(jin)食。
Copyright ? 2024 河南堯順堂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XML